近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意见》,提出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科学确定人才培养规模,优化结构布局,在选拔、培养、评价、使用、保障等方面进行体系化、链条式设计,培养造就一大批国家创新发展急需的基础研究人才。
基础学科是国家创新发展的源泉、先导和后盾,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对基础学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然而,受就业限制、专业考量等多种因素影响,基础学科往往不是学生首选,导致我国基础学科人才紧缺。
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教育部门不断探索建立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有效机制,以吸引更多优秀学生投身基础科学研究,成长为相关基础学科领域的领军人才,并逐步跻身国际一流科学家队伍。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于2009年启动,已毕业的学生逐步呈现出成为未来科学领军人才的潜质。2018年,教育部会同六部门印发意见,提出分年度在大理、大医、大文等领域建设260个左右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的目标和改革任务。
基础学科对于原始创新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量子通信,都需要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强有力的支撑。要让有潜质的人才尽快“冒”出来,关键在营造优良环境,而优秀学生荟萃是创造这一优良环境的基本要素之一。为吸引更多优秀学子报考基础学科,教育部从2020年起实施“强基计划”,重点支持基础学科、核心技术领域相关学科,同时加强招生与培养的衔接,相信该计划实施能够为国家基础学科的长期发展、关键研究领域的重点突破提供坚实的人才梯队。“强基计划”给少数热爱数理化等基础学科并具有特殊才能的中学生一条脱颖而出的车道,给拔尖人才快速成长装上“加速器”。
关键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高等院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研究型大学的科研水平快速提升,特别是“双一流”建设不断深入,高校围绕国家战略和学术前沿,科研能级和科技创新能力有了长足发展,但还远不能满足国内创新发展的需要。高等院校要勇挑重担,释放基础研究、科技创新潜力,聚焦国家战略需要,瞄准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卡脖子”问题,加快技术攻关;要下大力气做好基础研究,重视基础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根本性作用,全面提高把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全文载2022.03.10经济日报第4版 李丹